作者:陈方
2月20日下午4时50分,满载着200余名老年旅客的Y968次“熊猫专列”从成都安靖站开出,前往贵州安顺。5天4晚的行程中,游客们将穿越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省份,游览百花兴义、罗平花海、峰林布依、马岭河大峡谷等景区。据了解,今年内,国铁成都局还将推出包括老挝万象跨国之旅在内的100余趟银发旅游列车,满足全国各地老年游客的多样化出行需求。
一趟又一趟的“银发旅游专列”相继启程,自然与今年年初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》的推动密切相关,《行动计划》围绕增加银发旅游列车服务供给、强化适老化设施保障、提升银发旅游列车服务水平、优化银发旅游列车发展环境等4个方面,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。精准对接老年群体的旅游诉求,乘坐高铁实现“快旅慢游”,让他们更舒适地追寻“诗和远方”。
数据显示,2024年末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。如何接住这个正在“老去”的社会,让她继续焕发活力,这是当下必须面对的现实。以往,当我们提及老年人这个群体时,很容易和“疾病”“负担”“落伍”等负面形象联系起来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老年人这个“群像”正在被我们重新审视,并且纠偏以往的刻板印象。
大批60后步入退休年龄,这些“新老人”普遍身体健康,接受过更多教育,有自己的生活观。很多退休后的“新老人”不仅时间充裕,而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,这部分“新老人”具有更强大的消费能力、更强烈的出游意愿、更高质量的休闲需求。《2024年中国银龄旅游专题报告》显示,17.6%的中老年群体每年旅游3次及以上,40.8%的中老年人每年旅游一到两次。曾经被认为“购买力不足”“不舍得为自己花钱”的老年人,如今已经成为市场“新贵”,被称为“活力老人”,银发旅游专列的运行,正是对接了这部分老人的需求。
让老年人追寻“诗和远方”的步伐更便捷更舒适,这也是建设“老龄友好社会”的需要。谈及“银发潮”涌来这个社会现象时,我们往往将“银发”和“经济”搭配在一起,开发“银发经济”,促进老年人多元消费,这无可厚非。只是,“为老年人服务”和“从老年人身上挣钱”这二者的价值排序不能颠倒顺序。主观上的“服务”到位了,客观结果上的“收益”自然也会呈现。如果着眼点首先考虑“如何从老年人身上挣钱”,无论什么样的产品服务,一定持久不了。
“银发旅游专列”同样如此,不仅要推出高端线路,更要推出一些“普惠性”的专列,以此满足更多老年群体的需求,不要让他们因为“价格门槛”出不了门。值得欣慰的是,国铁集团表示,今年将采取更加灵活的差异化价格策略,在淡季加大折扣力度,鼓励更多银发群体错峰出行。事实上,早在2022年中国铁道旅行社推出的“夕阳红专列”就广受欢迎,专列从北京出发,途经西安、成都、昆明等地,行程15天,票价包含食宿和景点门票,人均消费约5000元。这样“平民化”的消费水准才能吸引更多银发群体。
银发列车成规模开行,这一趟趟列车不仅是交通工具,更是老年人享受生活、探索世界的新方式。让老年人“老‘游’所依,老‘游’所乐”,这才是银发旅游专列真正的终点站。